诺奖大师来东莞,视诵盛会说家园——首届观音山国际文学与生态文化座谈会侧记

来源:未知   发表时间:2019年11月04日

日前,由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法语系、“一带一路”中国文化教育与国际交流基金、中作鼎坚(北京)艺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共同举办的“中国文学对话诺贝尔文学——首届观音山国际文学与生态文化座谈会”隆重开幕。


座谈会上勒克莱齐奥先生作主题讲话

   本次会议邀请到了法国著名作家、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先生参会,以“生态文化的国际写作”为题进行现场讲座,使与会作家对生态文学创作的认知提升到新的高度。

   勒克莱齐奥是一位经常在世界各大洲旅行,以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为个性特质创作的作家,自1980年出版《沙漠》(中译本《沙漠的女儿》)开始,关注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家庭的根源、环境保护意识、濒临消失的文化与语言等国际问题,在法国的大学讲授人类学课程。勒克莱齐奥说:“我小时候生活在印度洋上的岛国毛里求斯,那里的人每天都在经历多元文化的交融,每人每天至少要使用三种语言,法语、英语和当地语。因此,我一直关注文化的多元性。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长期以来特别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和尊重,包括对少数民族传统的尊重和生活方式的尊重。中国不光有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同时也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这些都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勒克莱齐奥先生引用李白《山中问答》、杜甫《见莹火》两首诗解读了自然生态与中国文学创作的关系。


多民族作家、诗人朗诵勒克莱齐奥的散文

    勒克莱齐奥在与中国作家对话环节,针对著名作家邱华栋提出的关于他早期精美短篇小说创作的起因问题,做了十分认真而详细的解答,强调早期阅读祖父所藏游记的对生活和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引发对相关社会、民族问题的思考。当80后新锐作家王威廉提出,人们可以在改造的沙漠上种水稻,那么人造生态与自然生态到底是什么关系时,勒克莱齐奥回答说:“让人类的生活变好的行为与生活保护是不矛盾的。生态文学在中国被理解为对生活状况与态度的解读,这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生态’一词来自希腊语oikos,本身就是家园的意思。真正意义的生态就是指保护好家园。保持家园的生态平衡会使人类生活得更好。”

   本次会议与传统的对话会议有很大的不同,融视、诵、听、观为一体,将文学艺术的创作进行了整体性、立体化的呈现。


著名书画家王瑞林向勒克莱齐奥赠送他绘画的水墨肖像

著名书画家王瑞林创作的勒克莱齐奥水墨肖像

   

     在勒克莱齐奥讲座结束时,多民族作家共同朗诵了勒克莱齐奥先生的精美散文节选,著名书画艺术家王瑞林赠送了亲自绘制的水墨肖像画。会议尾声时,中国文学对话诺贝尔文学组委会主席赵晏彪与勒克莱齐奥、董强和广东观音山森林公园董事长黄淦波共同启动了“走向世界文学顶尖作品评选活动”。